看完了坦伯頓投資法則一書
這本書其實是一本入門書,著重在坦伯頓的投資歷程
而不是坦伯頓的投資策略,只是一些投資觀念的引導
例如坦伯頓最著名的根據指數動態平衡持股比例的投資策略
這本書就完全沒提到

所以若要說看完這本書就了解坦伯頓也許要打個問號
不過,還是可以從這本類似投資記錄的簡述中找到一些線索
因為關於坦伯頓我只看這本書,這篇文章僅能當作參考

不過我仍然建議投資新手可以看看這本淺顯易懂的書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重點是坦伯頓和其他投資大師的差異性

1.國際觀
2.由下而上的選股策略
3.利用法規或認知的落差,先一步進場
4.分散投資的策略
5.便宜股獵人

其中第一點和第三點是相通的
常常聽到投資人說,因為XXX資訊不透明
或者看起來這家公司不是龍頭,所以少碰為妙
或者看不懂,所以不投資,這些都價值投資者最常說的
所以投資人通常會逃避他們以為風險高的投資標的
坦伯頓卻鼓勵大家去了解,而不是去逃避
利用你懂別人不懂的落差去賺錢

因為坦伯頓的這項異於別人的優勢

坦伯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買進美國企業
當時美國並不是世界強權
但在美國繼英法成為世界強權後
坦伯頓開始減碼美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買進日本企業
一個戰敗國,全世界都看衰它,事後證明
日本股市卻札札實實的大漲特漲

甚至在日本全盛時期,日本差點就被認為可以取代美國
而坦伯頓就在大家一片看好日本市場下
趕緊退場

在亞洲金融風暴時,還記得當時韓國的經濟體質
甚至不如台灣,但坦伯頓卻再次看見韓國的價值
在大家還沒發現時就進場買韓國企業

最後就是領先投資中國市場了

坦伯頓靠著他敏銳的眼光及便宜股獵人的
價值投資眼光投資全世界,
所以說

坦伯頓是最具有國際觀的投資大師
應該是實至名歸的

第二點,是指坦伯頓不是從GDP或總體經濟指標
去判斷那個國家的股價便宜
而是判斷一個國家股價<企業價值的數量來判定
就是一種單純從企業價值去判斷該投資那個國家的股市
若一個國家,大部分企業的股價<企業價值
坦伯頓就會把資金重壓在那個國家或區域

所以坦伯頓基本上是個具有國際觀的價值投資人

由第一點到第三點衍生出來,第四點就變得非常合理了
坦伯頓因為擁有世界觀,懂的東西也很多
自然他的投資組合就會分散
而不是像巴菲特一樣集中在簡單的東西
所以坦伯頓是個很特別的價值投資者

他和價值投資者相同的地方是他買進企業依據的是企業價值
買點也是股價<企業價值,但他不會像葛拉漢一樣預設停利點早早賣出
也不會像巴菲特一樣強調最好永久持有
他的退場機制比較是介於葛拉漢及巴菲特之間

另一個不同點是價值投資大部分是主張核心投資
但坦伯頓則是分散投資,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因為
巴菲特是用自己集團下的資金,但坦伯頓是用大眾的資金
角色的不同,巴菲特只對股東負責,但坦伯頓必須對投資大眾負責
所以分散投資是比較合理的

最後,再談談我的投資策略和坦伯頓的差異

1.國際觀,這點我認同坦伯頓,但我自己做不到
不過雖然我仍只投資台股,但我也開始把觸角由上市櫃
延伸至興櫃,我的啟蒙老師是小K,由他的操作分享
了解興櫃市場操作的眉角以及他用功勤勞的程度而受到感動

以前覺得興櫃資訊不透明,風險很高,完全不買
到現在拿出部分資金在興櫃市場挖寶IPO或可能IPO的企業

剛開始並不順利,賠錢出場(停損後這些股票卻大飆特飆)
主要原因是

1.我配置在興櫃的資金base太小,沒辦法什麼都買
我又不想全買,每家都只買一點點,所以一開始真的很不順利

2.我一開始是用價值投資(短線)的資金去買,但IPO通常時程很久
因此有了這失敗經驗,我改由長期投資的資金分約1成的資金去買
沒有機會成本及時間成本的壓力就比較容易淡定一些

3.沒有業績抱不住,所以我從興櫃中再加入業績好且成長的條件
因此挑了符合自己喜好的企業,所以就抱的久一些

現在已漸入佳境,
也找到一套屬於自己的選股方法及投資策略
最近幾次的投資案也有賺到比上市櫃更好的投報率
像3437,3551,44338420都有不錯的成績

不過我個人仍認為興櫃市場的風險還是比上市櫃高很多
拿一成資金出來小玩就好,對我來說不會著墨太深

2.由下而上的選股策略,我向來都是由下而上
選股不選市,只看重企業價值及安全邊際
只不過,認識兩山大後,我有稍微看一下產業趨勢
踢掉產業前景不佳的企業

3.這點我比較弱一點,不過我會多搜集資訊
補足自己的弱點

4.基本上我認同集中投資,因此我的資金配置
也有分核心持股,主要持股及衛星持股三個等級
只不過,我不會單押一家企業,我會分散不同產業

5.我也算便宜股獵人,但我沒有兩山大這麼積極
也沒有辦法像兩山大的能力圈這麼深遠又廣大(好球帶很寬)
所以我通常抱股比兩山大久一點
但找很多便宜候股的能力就差兩山大很多
兩山大是永遠都有便宜股,我則是只有自己的口袋名單供選擇

我最佩服坦伯頓的地方有2點

1.他見好就收(股價>企業價值)的投資藝術
我則是看財報變差才願意賣出,但通常太慢了

2.他願意努力去了解去嘗試一般投資大眾不敢嘗試的領域
利用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去找出冷門的國家或企業
我則是等質優股退流行或被看衰時去買

偶而會心血來潮,突發靈感,因而找到一些新的冷門股
最後變成市場熱門績優股,但我認為這都只是運氣好而已
所以我還是盡量不碰能力圈以外的企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ple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