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所謂的戰略,其實是比策略更高一層的思考等級
也就是把多個策略架構成一組具有邏輯性及功能性的大方向
這個大方向是慢慢思考,慢慢形成,最後趨於穩定的
這也就是為何我主張投資一開始最好不要預設一定的投資策略

在分享我的投資戰略之前
先要講講我突然想到這個主題的原因是什麼
昨天參加一個擅於思考的社團股友(投資股市的朋友)
所舉辦的年終尾牙(我稱之為交易員的實戰分享)
席中有位才智出眾,帥氣十足的投資前輩侃侃而談
對於眾多投資大師的投資策略悉數家珍,加惠投資新手的我們
這樣無私的分享實在令人感動

其中他提到了一個巴菲特的投資策略
他說巴菲特為何選擇買下企業,而不是當個小股東或大股東
而且對產險公司情有獨鍾,巴菲特其實是在創造一個現金流庫
以便於利用這樣低機會成本的現金拿去購買物美價廉的企業
他說我們小股東就沒有這樣優勢

其實當我在讀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以及核心投資法時
就已經對巴菲特這個聰明的思考邏輯
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

那些書中提到巴菲特利用再保險公司蓋可的浮存金
拿去投資購入其他優秀企業,再利用這些優秀企業
用不到的多餘現金或現金流拿去投資更多物美價廉的企業
這就是所謂的錢滾錢,讓錢替我們工作

因此在我以前寫的一篇文章,在對網友的回應中
102-03-05 投資世說新語001(股票價差才是巴菲特的最愛)
(第10篇回應)就已經提到這樣的觀念,只是我並沒有詳細說明流程及內容
也沒有像這位投資前輩如此深入探究產險公司和壽險公司之間的差異
(應該說我根本不知道也沒想過產險公司和壽險公司之間的差異)
所以我是有點一知半解(半桶水)吧

回家來想想,其實我在進入專職投資的領域的隔年就已經
思考出一套類似的投資戰略的雛形,只是我當時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這個投資戰略包括了二個投資目的,而這兩個投資目的
也形成了目前大家看到我資金所分布的2個投資組合

所以很多人覺得很奇怪,我幹嘛沒事把自己的投資組合分成三個
而不集中火力在價值投資這塊

而事實上這個最初的投資戰略主宰了往後我10年的投資組合及選股模式
只是這2,3年再由二個投資組合最後慢慢改進成三個投資組合

當初一開始的想法是由於沒有薪資收入,因此我想到了現金股息
利用股息收入代替薪資收入,這個單純的想法後來產生了一個投資戰略
就是先做價差(投機),賺到的錢再拿來做價值投資(認識巴菲特以前不知道
這叫做價值投資),所以一開始我的投資策略有點像小K的投資策略
先高出低進做價差,但就僅限於我投入專職投資前存下的那筆本金

換句話,假設原始本金是100萬,那麼當我經由價差交易賺來的錢
我就把它抽出來,不再投入做價差,所以做價差的本金永遠是100萬

唯一和小K不同的是我把抽出來的錢匯到另一個銀行帳戶
並且在個別企業股災的時候買進一些我觀察名單中屬於價值型的高配息企業
原因有三

1.我沒有薪資收入,必須要有一筆可以替代薪資所得的股息收入
(不然誰要嫁給我啊)

2.由價差賺到的錢,是僅含有機會成本的新資金
我把它拿去投資其他物美價廉的價值型企業
(我當時稱之為長期持有)

3.藉由這些物美價廉的價值型企業的高配息
得到了沒有成本的現金流,可以再去購買其他物美價廉的價值型企業
(我當時稱之為長期持有)

實際上這個動作從現在的解讀事實上就是在做類似巴菲特的投資策略
所以即使我沒有像巴菲特一樣的財力去購買整個企業
命令那個企業的經理人吐出多餘的自有現金讓我再購買其他企業
但我一樣能達到和巴菲特類似的效果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有了一筆愈來愈大的 被動收入可以慢慢取代薪資收入

所以我一開始是只有價差交易的投資組合
當經由價差獲利而慢慢累積出資金(類似浮存金)
讓我可以組成長期持有的投資組合

昨天的尾牙有一位漂亮的女投資新手提到她曾經買過中環
從300元一直抱到剩5元,大家都笑了,我也笑了
但我並不是取笑她,而是會心一笑

就我的經驗而言,買進中環並不可恥,因為這是投資的必經過程
任何投資人一開始資金小時,不可能只靠價值投資賺大錢
就像巴菲特早期也並非靠價值投資賺錢
之後也是靠幫親友代操才能存到可以買下波克夏的資金

一開始資金小必然要冒些風險,選擇一些高成長的企業
因此我自己也曾經選到一些慘業,差別只在於我有建立一套退場機制
所以我從來沒有出現300元變5元的情況,可能250元就受不了自動退場了
專職投資的第一年,我甚至還加入黃國強老師的會員行列
(這個老師已經在市場上消失很久了)

其實兩山大在文章中也曾經寫過他買過中環也用過融資
所以這些失敗並不可恥啊,相反地就是一開始就經歷了失敗
才能慢慢從跌倒的地方再爬起來,如果一開始就一帆風順
反而更容易在往後的投資路上慘敗

我們應該慶幸的是上天讓我們先經歷了慘敗
帶給我們早點認清股市是一個需要專業知識及獨立思考的場所

失敗是投資必經的過程,必修的學分,必要冒的險
不冒點風險怎麼能加速累積現金流,怎麼得到投資靈感
怎麼能知道自己那套投資方法行不行的通呢
這其實就是小H目前遇到的投資階段
(不過小H還有一些我們所沒有的不利的主觀條件)

我記得曾有很多投資股市的朋友問我,我抱股票為何可以抱到1倍到數倍 ???
其實有二個原因

1.我喜歡選擇企業股災或整體股災的時候買股票
因為有了超跌的安全邊際,因此有了低成本的持股
自然抱起來輕鬆,而往往當股價由超跌區回到合理區
就漲了5成到1倍,因此常常不知不覺的抱了數倍
再加上我的運氣好,挑到的不只是價值型企業
而是挑到價值成長型的企業,所以又賺股息兼賺價差

2.我把這些企業的現金流當成了巴菲特的浮存金
因此除非真的達到我認知的超漲或變差或指數變高
否則有低機會成本的現金股息可以拿來再投資
我為何要急著賣

最後說說為何二個投資組合變成三個
長期持有的那個投資組合又細分出二個投資組合
主要是觀察兩山大及李忠孝的文章給我的靈感

投資價值成長型的企業對我而言常常會是個挑戰
因為人不可能挑的企業都是對的企業
有時挑到以為是黑馬股,卻是平庸股或疑似地雷股
因此抱上又抱下,白做工,或者是成長不再了,但為了現金流
又捨不得賣,所以常陷入兩難的狀況,漲高了賣了覺得可惜
不賣又有漲高的風險或者成長不再的風險

因此我思考何不細分成價值型(獲利成熟沒什麼驚奇)的企業
延續長期持有的投資戰略,同時把成長性高的價值型企業
再分出來長期投資,只是達到我認知的超漲或變差或指數變高
我就不必再為了現金流而捨不得賣

不過其實這麼做又會遇到一個缺點,沒辦法像我早期一樣
抱出一個令人驚奇,拍案叫決的數倍獲利(如忠孝兄)

這就是我所謂的取捨,投資策略總是互相矛盾的
一物剋一物,相生相剋,所以只能就自己的主客觀條件做些取捨
而後隨著自己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再做細節的修正
這就是為什麼我從來不會看不起非價值投資者的主要原因
因為人並不是生而平等的,每個人的主客觀條件不同
當然必須找到最適合的投資方式及在股市生存的法則
隨著主客觀條件的變好了再來修正投資方式

所以現在指數高了,我長期持有的企業
也從股價高不可攀的A咖企業慢慢換到績優的B咖企業
這就是一種權變的思考,反正目的都是為了浮存金
我為何不把超漲的企業換到超跌或便宜的企業
他們都通過多次熊市及股災的考驗
證明能和質化分析中的A咖企業一樣穩定的配息
何必在意它是質化分析中的A咖企業或B咖企業 ???


後記:
過去沒鎖好友是因為不知道我的blog這麼有名
又有影響力(如果沒有經過這些聚會,我可能也不知道)

曾經多次聚會,有投資新手提到,看了我的文章
買進了什麼什麼,這讓我很擔心,這種影響力是很兩面的
好的結果當然還OK,一起一起,但不好呢 ???
也許那天走在路上,後面就來一槍也說不一定
或者收到法院的通知

即使沒生命危險,但出名的人都會遭遇很多是非
這是與我的個性及定位背道而馳的
所以想到一些保護自己的安全措施

昨天有個女股友提到要加入我的好友,其實我很為難
因為我已經不想再在我的blog上公開分析個股了
將來應該也不會再寫個別股的分析文章
這是基於個人安全的考慮,希望妳能諒解
(分析個股的文章本想刪掉,但捨不得,才會留下來
這其實也曾經造成麥大的誤會,以為這些鎖好友的文章是什麼
不能公開的祕笈)

不過我並不想公開出來,這是基於一個公平的原則
想想如果我破例讓妳加入好友
對於之前那些一直被我婉拒的網友似乎也不太好意思
因為一個很兇的老婆在旁邊,當時不好意思婉拒
但回來想想,還是不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ple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